三极管

1906年,美国物理学家李·德·福里斯特(Lee De Forest)在几年前发现二极管的基础上发明了三极管。

美国物理学家李德森林1906年发明了三极管(三电极真空管),并将其命名为“三极管”。三极管的基础约翰·弗莱明就在几年前,他发现了二极管。在二极管中,电流流动要么是开着的,要么是关着的,但三极管是一个关键的飞跃,因为电流可以是一直开着的,也可以是一直关着的,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三极管可以通过在阴极和阳极之间放置一个微小的电线网格来形成第三个电极,简单地称为网格,它控制电子的流动。

上面的教程展示了三极管的内部工作原理。电流加热灯丝(阴极)直到它发射电子(这里描绘为黄色颗粒)被吸引到带正电的板(阳极)。电子在到达平板前被带负电的栅格减慢。使用电网电压滑块改变栅极负电荷的强度。更高的电压阻止更多的电子到达极板,导致更小的放大。较弱的栅极电压通过允许更多的电子到达极板并沿着附着的导线流动来增加放大。

最初,三极管在早期无线电中被用于检测和放大信号,但其灵敏度和多功能性使其成为语音和音乐放大器的关键组件。对三极管进行了许多改进,增加了栅格来创建四极和五极,但在大多数电子产品中,真空管几乎已经被半导体晶体管所取代。一个例外是吉他和音乐放大器,“管声”的质量仍然受到尊敬。

最后修改于2020年4月28日